过去的人们对于听损患者常有歧视,如果自身出现听力损失问题也总是难以面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是对听力知识缺乏全面了解,不理解听损患者的痛苦心理和艰难处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革新,人们对于听损障碍的接受程度提高,也有越来越多人选择使用助听器帮助辅助听力,提高生活质量。

一个好的助听器验配师除了掌握丰富的听力知识和验配技巧,还应该懂得听障人士心理,理解每一位客户的犹豫和迷茫,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助听器的同时,调节消极的心理状态,改变陈旧的观念,增强客户的自信心,才能达到更好的验配效果。

通常,听力受损人士从开始察觉听力下降到购买助听器,需要经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麻木
医疗专家已经确诊,给予解释和预后,并提供可行的帮助。然而,患者在此阶段并没有吸收相关的信息。
第二阶段:否定
拒绝接受需要佩带助听器,并寻找药品和医治方法。为避免面对造成麻烦的局面,听损患者经常装作他们根本没有听力问题,当认识到根本没有药可以医治时,他们才感到失望。
第三阶段:失望
由于现在意识到没有药品可以治疗,他们最终接受失聪这一事实,但不知以后该怎么办。这里,十分重要的是,验配师应善待患者并给他们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需要为患者提供有效的、积极的、实际的诊断服务,以使他能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第四阶段:行动
由于有了验配师、家人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支持,病人现在应该具有接受购买助听器的心理准备。在此阶段,验配师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挑选、试配以及正确的支持,对于使病人成功地佩戴助听器并感到开心,势必不可少。
而在助听器选配过程中,不少听力受损人士会有如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带上助听器就能和过去听的一样。
人的大脑从适应助听器到接受新的听觉信息并开始懂得它的意思,起码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就是为何制定更有效的听觉计划十分重要,因为验配师将能够根据确定的计划表提供全面的恢复支持,以帮助助听器用户度过最初的几个月。
但是如果用户抱有这种幻想,他们认为第一次配戴助听器时,应该能够立即再一次听到一切正常的声音;而当他们听不到时,就责怪助听器不灵。由于他们期待恢复正常的听力程度较高,这令他们非常失望,并不想继续使用助听器。
此外,听损障碍患者通常有以下几种心理。
第一种:逃避
避免继续受伤害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逃避,远离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环境。患者通常变得不愿参加社会活动,甚至那些在以前他是活动核心人物的场合。通观病史你会发现,患者察觉自己听力损失所需的时间与病人脱离社会活动的时间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与听力损失的程度也是相关的。不幸的是,许多患者不把这种逃避归咎于自己的听力损失,而过多责怪外部因素,因而听损患者更愿意独处。
第二种:敌意
家庭成员会注意到患者的性格变化,抱怨他“喜欢发牢骚”或是“难于相处”,久而久之,患者无法忍受这些没完没了抱怨,因而变得很不友好。家人渐渐的习惯于大声对他说话,可当我们大声说话时,常常会让人感觉我们是在生气,所以患者会以为我们是带着愤怒和敌意在和他交流,自然地他会以这种的态度对我们,这使的他感到非常的沮丧,尤其是当他熟悉的人和他关心的人这么对他时。
第三种:多疑
由于听不清别人在讲什么,患者总是怀疑别人在谈论他,而不是和他交流,他甚至怀疑别人是否真的愿意和他在一起,单纯靠听力得来的信息已经不那么可靠,所以他会试者去寻找其他的获取准确信息的途径。
第四种:犹豫
自信心不足会明显影响一个人的决策能力,听损患者往往依赖别人来替他做决定,当然这个人是他非常信任的。因此在听损患者购买助听器时,家人常常帮他们参考,当真正要做决定时,他们的家人又会说“最终还是由你自己决定吧,我们只是提供参考”,此时,患者又将显的孤立无援。
第五种:专注
你会发现听损患者在和你交谈的时候特别的专注,他们的观察能力非常强,通过你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说话的内容等我们称之为“视觉线索”判断他们所接受的信息。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很好的判断者,只是他们更多的依赖于后天培养起来的这种能力。他们相信自己能判断出那些是真正关心他们的人。
以上五种心理构成了非常复杂的环境,要帮助他们,我们需要先让患者承认自己的听力障碍,确实想为改变现状作出努力,并且对助听器的技术能力有足够的信任,此外就是一切都由病人自己决定,不要依赖他人,从而最终达到听力康复的要求。http://www.austar-hearing.com
听力障碍能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个性,因为他们往往被人嘲笑,所以容易变得内向、多疑、犹豫不决,甚至对他人产生敌意。验配师要充分了解听障患者的心理,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激发他们努力的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帮助,也能提高他们使用助听器的能力。
修炼读心术:读懂这一篇,掌握耳聋患者心理:/a/tl/ar/2017/0726/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