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助听器信息网欢迎您 - 会员登录 - 注册会员
关注我们:主页 > 听力知识 > 健康护耳 > 详细

听力受损:不容忽视!

中国助听器信息网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laidingjia@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听力受损对个人而言是痛苦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很多美好的声音将从身边消失,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造成了障碍,并且听力受损的患者给家庭带来负担,从社会层面而言,也会产生很多经济损失。
因此WHO呼吁官方: 
 
➊ 不能无视那些患有未解决的听力受损和耳部疾病的人群。 
 
➋ 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和解决生命过程中的听力受损。 
 
➌ 投资于有效的干预措施将使听力受损的人受益,并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➍ 政府必须采取行动,将以人为本的耳部及听力保健纳入国家医保,以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WHO也提醒普通群众注意以下几点:
 
1、在生活的各个阶段,良好的听力和沟通都很重要。 
良好的听力是保障人与人之间及时有效沟通的关键。那些所谓年纪大了听力不好的说法,并不理所当然,虽然在老年人群体中,确实存在听力下降的现象,但那一般是缓慢而轻微的,并且多局限于部分频率,大多不会直接影响日常言语交流。若出现明显的听力下降,不能一概以老年人耳背来搪塞。对于老年人而言,良好听力不仅是与他人沟通的基础,更是其幸福生活,安享晚年的重要保证。 
 
而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那些牙牙学语阶段的婴幼儿,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对外界声音显著的反应迟钝,应当及时行听力检查。早期行听力筛查可以尽早发现先天性聋的患儿,针对这些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国家在这方面有政策保障。避免患儿错过言语发育的关键期,正常的听力对婴幼儿整体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2、可以通过预防措施避免听力受损和相关的耳部疾病,例如:防止声音过大;良好规范的耳部治疗和免疫接种。 
内耳毛细胞是形成听觉的基础,毛细胞是一种高分化的细胞,不可再生,噪音会对毛细胞造成持续损伤,而在长期的噪音影响下,毛细胞会发生永久损害。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喜欢戴耳机听音乐或者打游戏,这无可厚非,但需要注意耳机声音的大小,已经有充足的临床证据表明,长时间的噪音刺激会导致严重听力受损,受损程度和噪音分贝及影响时间和频率密切相关。在公交地铁等场合,环境的背景噪音已经很大,地铁车厢内的噪音普遍在80分贝以上,长期处于这种高分贝噪音环境下就会对听力造成损伤。在这种场所使用耳机,为听见声音则耳机音量必定要高于背景声音,甚至旁边的乘客都能听见耳机内的声音,对听力的损伤将会更大。对于一些酒吧、舞厅、livehouse等室内演出场所,音量普遍在120分贝以上,这种环境下不论声音是动听的旋律还是其他,都已经属于噪音。当自觉有听力改变时,不论是何种程度的听力受损,都应当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治疗和康复,避免听力受损进一步加重,或引起其他一些并发症。 
对于儿童而言,及时的疫苗接种非常必要,不仅可以预防相应的疾病,而且可以预防相关疾病带来的听力损失,以及避免罹患疾病后使用一些药物治疗造成的听力损失。 
 
 
3、听力受损及相关的耳部疾病,及时发现并寻求恰当治疗后,是可以解决的。 
能够导致听力受损的疾病有很多,例如中耳炎、外伤、肿瘤等。这些疾病有时并不以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或出现轻微的听力下降时,患者不以为意,未能及时就诊使得疾病进一步加重,引起听力继续下降和其他并发症出现。部分情况下也存在不规范的治疗,如部分中耳炎患者经治疗后仅改善了外耳道流液症状,便终止了治疗,导致病因持续存在,症状反复发作,听力受损程度也会一再加重。因此及时、规范的治疗,是保障听力健康的重要手段。
 
4、有听力受损风险的人应定期检查听力。 
 
对于一些高噪音环境下的从业者,例如封闭环境下的施工人员,机械制造工人,交通运输者,演出从业人士,应当将预防噪音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生产措施,佩戴耳塞或使用减噪设备,降低听力受损风险,定期行听力检查,做到对听力受损的早期预防、发现和治疗。
图片
 
5、听力受损和相关的耳部疾病的人应及时就医。 
 
不论是病因明确的耳部疾病,还是原因尚不十分明确的突发性耳聋的患者。都强烈建议患者察觉有听力下降等症状后立即就诊,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贻误治疗导致更多并发症出现,或超过疾病治疗的窗口期,致使预后不佳,因此早期及时就诊极为重要。听力受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对心理造成影响,影响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

听力受损:不容忽视!:/a/tl/ar/2021/0707/2048.html

    • 相关资讯
    • 验配机构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