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位医师的角度观看成人是否需配戴助听器,可以从两方面切入:
一、听力上的因素:
纯音听力检查及语言听力检查是提供这方面资料最重要的来源。纯音听力检查可以提供听力损失的类型(感音神经性、传导性或混合性)、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听力图的型态(平坦型、陡降型或上昇型等)。对于协助判断助听器的需求性,应该选择那一种助听器及如何调整助听器,都是非常重要的。语言听力检查可提供语音接收阈值(SRT;specch reception threshold),即一个人能够听到语音时的最小音量,以及不舒适的语音响度(UCL;uncomfortable loudness level),若是将以上两者相减,则可得到一个人的语言接收之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以分贝为单位)。此一动态范围对于助听器使用效果的好坏有很大的决定性。多数成人听损者是属于感音性,其病变在于内耳耳蜗,它会有複响(recruitment)现象,使得SRT上升及UCL下降,进而使动态范围变窄。助听器的输出范围便是要能落在动态范围内,所以动态范围愈窄,自然助听器也就愈难表现。通常一个人的耳朵的最舒适音量应该会在动态范围的中点左右。此外,语言听力检查还可提供词语辨识能力的好坏,辨识能力愈好代表著藉由助听器扩音后愈能听得懂语言的内容,如果辨识力不到75%时意谓著即使助听器有足够的增益值,它的效果亦会打折扣。www.etimbre.cc
二、动机上的因素:
一个人是否觉得其听力变差已造成一种障碍(handicap)和其配戴艾声助听器的动机有密切的关系。假设其听损已衝击到他与别人的沟通及生活品质时,自然会促使想选配的动机。像我就曾有一个案例只有单侧中度听障,但由于它的工作必须经常开会,造成患侧边的人与他说话讨论时会有一些困扰,为了工作上的需要,于是他有很强的意愿想要配戴一个助听器来帮助他。相反地,我也曾遇到过两侧中重度听障的个案,由于他年事已高且每日的作息型态只是三餐温饱,几乎没有社交活动,也没有看电视的习惯,因此他不会觉得听障对于其生活造成困扰,自然就不会有意愿去配戴助听器。此外,对助听器的印象也会影响选配的动机,有许多人对助听器一直存著负面的印象。像我有另外一个个案也是两侧50分贝左右的中度听障,他在镇农会上班,每天必须和许多人做面对面沟通,很明显地助听器将会对他的工作有很大的助益,但是他却认为戴上助听器会被认为是残障者而拒绝使用。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具有强烈动机的助听器使用者,能够藉由助听器的增益而获得较多的助益。www.etimbre.cc
此外,亦可以让听损者藉由自我评估量表(self-report procedure)的评量来辅助判断艾声助听器的需求程度。这是一种问卷式的评量,以各种不同的日常生活可能出现的情境,让受试者回答听力损失所造成的影响(像是Hearing Handicap Inventory)。
至于评估小儿是否需配戴助听器的情况则与成人有所不同。对于小儿而言,我们不需考量动机因素,而是从他们的语言习得过程上及教育上的观点切入。只要其听力损失会造成语言学习上有困难,并进而影响日后的成长教育甚至是人格发展与社会互动时,这些小儿就务必使用助听器并给予特殊的语言训练。以纯音听力检查而言,只要中度听障以上(即听损大于40分贝以上),都是需要助听器的。目前甚至有人建议连轻度听障(即听损在25至40分贝之间)的小儿都可能需要助听器,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的听力损失已经会影响到语言的学习了。
艾声助听器告诉你哪些人需要配戴助听器:/a/tl/zl/2016/0912/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