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常见于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和常暴露于强噪音的人。

高频听力损失有哪些症状?
与他人说话时,常常难听到音调较高的某些辅音,表现为听得到声音,但听不清楚、听不懂说什么,特别是在稍显嘈杂的环境下。
因为在我们的言语中,元音(a、o、e、i等)的频率较低,辅音(t、h、m、l、p等)的频率较高。
元音,贡献的是声音的响度,能够帮助我们感知声音,仿佛提醒你周围有人开始说话啦;
而辅音,贡献的是声音的清晰度、可懂度,是帮助我们真正理解言语含义和区别单词意思的关键。
而如果高频听力损失,很可能听不到辅音之间的细微区别,大脑就没办法“翻译”这部分声音,我们听一些词语就很难听懂。
例如,“帽(mao)子”和“耗(hao)子”,如果耳朵听不到“m”和“h”的区别,这两个词就听不清,对话就听不懂。
除此之外,还可能很难听清楚女人和儿童的声音,以及小鸟叫、电话蜂鸣类的声音。
高频听力损失了怎么办?
高频听力损失千万不要忽视,虽然其通常是不可逆的,但选配合适的助听器能帮助解决聆听困扰。
对于高频听力损失,最合适的助听器干预方案是:
仅放大高频部分的声音,对于低频部分的声音作少量放大或不放大,以免堵耳不适而不愿戴。

开放细声管的耳背机↑RIC助听器↑
通常建议选配开放式助听器,如开放细声管的耳背机、受话器内置式助听器(RIC)。
有些很注重美观的人可能想配戴耳道式(ITC)或深耳道式(CIC)助听器,不过对于高频听力损失,可能由于堵耳效应而效果不佳。
听到
助听器根据不同听损程度进行放大补偿,低频下降严重就对低频多放大,高频下降严重就对高频多放大,绝大多数助听器都有重点地放大语言频率,保证用户听到并能正常沟通。
但它并不能满足所有频率的补偿,比如10000Hz以上或100Hz以下的频率,所以即使佩戴最好的助听器,也比不上正常听力,认为佩戴助听器后就不会有听觉障碍的想法是完全不现实的。
听清
麦克风、降噪技术以及与手机、电视等的连接功能不断发展,使得助听器尽可能地在各个环境下向用户耳朵提供清晰、不失真的声音。
但由于内耳毛细胞与听神经损伤病变,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分辨能力下降,包括噪音环境下的聆听清晰度下降。这样,助听器的声音在经过内耳和神经通路时也同样会面临分辨不佳的情况,毕竟助听器代替不了毛细胞、听神经以及大脑皮层的作用。
幸运的是,佩戴助听器后在轻松聆听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言语分辨能力。
高频听力损失需要什么样的助听器:/a/ztq/yp/2022/1103/2375.html